冯秀军、王先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创新

发布者:韩晗发布时间:2023-10-27浏览次数:10

[作者简介]冯秀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亮,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共产党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拓展提升了爱国主义的功能定位,明确提出了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深刻揭示了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赓续传承了爱国主义的历史文化基因,延展拓宽了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使爱国主义理论体系更为完备、视野更为开阔,促进党的爱国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理论创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精神主线。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高擎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不朽功勋,谱写了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赓续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和强调爱国主义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党的爱国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探究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创新,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功能定位的拓展提升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命题,并将“爱国”作为重要范畴纳入其中。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1](P112-113)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爱国主义极端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进一步拓展提升了爱国主义的功能定位。

爱国主义是最深层的价值观底色。所谓“最深层”,是指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思想和价值基础,赋予其鲜亮的爱国主义精神底色。习近平在2018年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2]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个体锤炼品德、涵养人格、建功立业的根本和源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爱国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处于个体思想观念的底层,具有朴素而强大的力量。这种情感力量,伴随着个体成长发展的人生历程,对个体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定向、指引和激励作用。同时,爱国情感又作为社会共同心理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绵延生息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积淀,如同花岗岩一般层层累积,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底色。将爱国作为价值基础和精神底色,彰显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本”和“源”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范畴,都建立在爱国的前提基础上。缺少爱国这一价值根基的支撑,没有爱国这一精神底色的铺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厦难以高高耸立,个体的精神画卷也难以描绘铺染。习近平将个体的价值观养成比做扣好第一粒扣子,就是强调价值观教育要从基础抓起。爱国作为个体精神世界里最深层的价值底色,也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粒扣子”。

爱国主义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P72)这里讲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由某种单一价值观念构成,而是一个包含国家、社会、个体等层面,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价值标准系统。在这个价值标准系统中,爱国主义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所谓“最根本”,是指爱国主义在这个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对其他价值标准具有统摄作用。也就是说,当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时,必须把爱国主义的价值标准作为根本尺度和最高价值原则,必要时甚至要为遵循爱国主义的价值原则而放弃其他价值标准。因此,将爱国主义作为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就是将爱国主义作为进行价值判断、做出行为取舍的根本依据和最高原则。这个价值依据和原则,实质上就是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是以爱国主义为立足点,服从、服务于爱国的价值原则。爱国主义作为一把具有最高效力的“价值之尺”,为人们提供了“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3](P156)的根本遵循。

爱国主义是最永恒的价值追求。所谓“最永恒”,是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不褪色的价值准则,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绵延发展几千年,爱国主义贯穿始终。习近平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4](P24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忧国意识、“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卫国志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担当等,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爱国报国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情操。无论历史怎样演进,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核心价值理念的地位从未改变过。新时代,将爱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既是对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赓续传承,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气质,进一步彰显了爱国主义指引社会价值取向、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作用。

我们党关于爱国主义功能定位的拓展提升,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精准把握爱国主义的功能定位,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底色、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最永恒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鲜明主题的明确提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围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来团结凝聚、激励鼓舞全体人民。所谓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所围绕和服务的时代课题。有了明确的主题,爱国主义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P177)这一鲜明主题的提出,贯通了我们党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召唤爱国奋斗的伟大旗帜。近代以后,在封建统治没落和外敌野蛮入侵双重因素影响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5](P4)自那时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宏伟梦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起,就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最重要的使命任务和最明确的奋斗主题,进行了最彻底的爱国奋斗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广泛团结国内外一切能够团结起来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可靠体制保证和坚实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领导人民经过艰辛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4](P58)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所有奋斗、牺牲和创造,始终围绕和服务于民族复兴的鲜明主题,充分彰显了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时代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呼唤以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凝聚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P21)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振荡,构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宏阔场景。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推动世界大变局之“变”的积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影响超越国界,对世界格局乃至人类文明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演进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复兴大业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风险。复兴征程既前景光明,也充满风险挑战甚至不乏风高浪急、惊涛骇浪。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所面对的世界,正在发生急遽、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两个大局交织振荡,既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新的任务和使命,也赋予它新的内涵和特征。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理想。应变局、破困局、出危局、开新局,必须以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旗帜凝聚和召唤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我们党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鲜明主题,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任务和方向。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民族复兴主题,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辩证看待民族复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人们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爱国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旗帜的引领下,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激昂的精神状态勇敢应对前进之路的风险挑战,团结一致共同追求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要求的深刻揭示

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要求。习近平立足爱国主义的新时代实践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P244)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将我们党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和推进到本质论的高度和深度。坚持三者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彰显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从唯物史观视角看,爱国主义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因国家性质不同而具有本质区别。在奴隶制国家,其爱国主义服膺于奴隶主的根本利益,本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的统治;在封建主义国家,其爱国主义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本质上维护的是封建集团的统治;在资本主义国家,其爱国主义服从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本质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些阶级社会里不同性质的爱国主义均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制度性质和条件,与其社会根本制度性质相一致,服从于特定阶级、少数人群的特殊利益,具有狭隘性、片面性等特征。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维护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人民立场是其最鲜明的特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指向,三者高度统一、不可分离。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看,“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7](P3)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复兴使命扛在肩头,付出巨大牺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根本上挽救了国家,解救了人民,拯救了文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历史地联结在一起。从当代中国的现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制度的要素、思想的要素和文化的要素,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与当代中国形成一体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所讲的爱国,爱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爱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题中之义。坚持三者高度统一,既体现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是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与历史上的传统爱国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爱国主义的本质区别所在。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明确了践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P178)坚持三者高度统一,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制度是维护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使得社会主义中国的爱国主义拥有了最大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从而也赋予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一致的现实基础。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制度的中国,才是真实、现实的中国,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空洞的中国。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才是真实的爱国者,才符合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坚持三者高度统一,体现了爱国主义要求的高度政治理性。爱国主义具有丰富内涵,既包括对骨肉同胞、桑梓热土的爱,也包括对历史文化、大好河山的爱,还包括对国家制度、发展道路的爱。爱同胞、爱故土、爱文化、爱河山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也是最基础的爱国要求。对执政党、社会制度的认同和热爱则是更高层次的爱国要求,内蕴着对爱国主义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和认同。爱国主义与爱国之不同,就在于前者体现了从自然情感向政治理性的升华和跃迁。国家自其诞生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这决定了爱国主义必然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只停留于自然情感层次而缺乏政治理性的爱国主义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熟的。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正是高度成熟的政治理性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坚持三者高度统一,体现了爱国主义要求的根本属性。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既体现在具体细微之处,也体现在大是大非之上;既有一般性要求,也有根本性要求。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根本性要求,是爱国主义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否符合爱国主义的要求,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看他能否践行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否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违背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就会使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走向舍本逐末的歧途,甚至会犯“南辕北辙”的方向性错误。

我们党关于爱国主义本质的揭示,从根本上阐明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属性,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阐释“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重要论断的丰富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重点“讲清楚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8](P202)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党的领导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绝对重要性,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四、新时代爱国主义历史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习近平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P17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自觉赓续传承历史文化基因,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爱国主义提供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蕴藏着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基因,为爱国主义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和不竭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1](P95)这些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正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认同根源和精神烙印。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凝结着中国人民共同的情感和理想。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培育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共同情感,形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共同理想。共同的情感和理想使得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推动国家的发展而共同奋斗。其次,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熔铸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中蕴含着爱国爱民的高度价值共识。最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一个人所做出的一切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影响。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热爱祖国、心系人民、胸怀天下广受赞誉颂扬,背叛祖国、鱼肉人民、好战黩武则广受鄙夷谴责。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激励和训诫作用,从而为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绵延传承、发扬光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注入时代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和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9](P209)“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P179)这是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可以激活它的生命力,使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适应和服务于时代的发展,提供我们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可以从中吸收爱国主义的精神养分,滋养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中国人民爱国奋斗的文化沃土和不竭动力。

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侵蚀和解构。近些年来,在对待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上,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论调不时泛起,不断挑战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产生了混淆社会视听、侵蚀爱国共识的不良影响。就历史虚无主义来看,一些人打着重评历史的旗号,抹杀党的历史功绩、诋毁英雄人物、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文化虚无主义来看,一些人在西方文化殖民和价值渗透影响下,否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盲目吹捧西化,丧失文化自信。这些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危害和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和误导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认同,这是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一爱国主义本质的挑战和解构;文化虚无主义消解和弱化人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历史文化根基上瓦解爱国主义共识、挑战爱国主义主旋律权威。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1](P83)要“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1](P384)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认清其实质和危害,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和发展创新,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沃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注意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五、新时代爱国主义国际视野的延展拓宽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始终坚持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开阔的国际胸怀相统一。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10](P67)新时代,我们党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统一,坚持家国情怀与人类情怀相统一,以开阔胸襟视野关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进一步拓宽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升华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境界。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开放兼容的品格。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关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与开放兼容相统一。自信自立不是与世隔绝、自我封闭,而是在融入世界、贡献世界中发展自己、造福人类。习近平强调,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1](P406)开放兼容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拓宽眼界,包容开放,积极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唯有这样,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才不会陷于狭隘,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文明才不会隔绝于世,才能始终发展进步,永葆青春活力。同时,开放兼容须以立足中国为基本前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要求只有深深扎根中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才能维护好国家发展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使我们坚持自信自立,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宽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进入新时代,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体现,“突破了以往爱国主义的视野,具有了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追求”,[12]展现了我们党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国际胸怀,深刻体现我们党矢志不渝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和道义担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审慎思考“世界往何处去,人类向何处走”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直面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攸关人类前途命运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倡导世界各国在人类命运的大船上相互支持、合作共赢,凝聚起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人民的全人类价值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崇高的担当精神。

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在丰富发展中华文明的同时,倡导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沟通对话基础上的交流互鉴,积极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习近平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1](P258)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各国各民族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也无优劣之别,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使人类文明百花园万紫千红、异彩纷呈。正因为各国文明之间具有差异性,因而才有交流互鉴的可能。我们党在对待各有差异的各国文明问题上,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6](P63)充分体现了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充分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发展进步指引光明未来。

我们党对新时代爱国主义国际视野的拓宽延展,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将爱国主义仅仅当作一个与世隔绝、关起门来讲的“中国问题”,既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还要有宏大的国际视野;既要坚持立足中国,又要主动面向世界,平等对待不同的文明,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积极促进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要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要旨,关注世界格局和人类未来,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奋斗担当精神,培养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注释: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4]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 刘建军.论大国崛起对爱国主义的影响[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冯秀军、王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