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创新发展的历程与经验

发布者:柴旺发布时间:2023-10-13浏览次数:1722



观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深化,学界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内涵,不断深化学理构建和规律性认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党和国家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一系列政策制度设计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着坚实的保障。

回顾学科发展40年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不断深入,研究视野的持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守正创新中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迈上新高度。

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遵循,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改革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过了4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持续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基础理论的深化之中,同时也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出的重要贡献与提供的战略价值之中。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深化理论基础,优化政策制度设计,增进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内涵式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更加有积淀、更加有保障、更加有活力、更加有质量,在理论、制度、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上系统增进科学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一、以夯实学科理论基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根基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实践中生成,在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宝贵的经验认识。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性认识,经过学科的总结和凝练,不断生成着、创新着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设立4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不断深化,为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持续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所做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以及谭政所做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均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这一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后,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构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自觉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深化。作为学科设立后的第一本原理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明确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有理论指导的,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底色与特性,充分展现了政治性与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弘扬,也是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政治优势所在。[2]经历40年的发展历程,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的特点更加突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凝聚群众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学说,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教育目标的深化发展表明党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新时代对“培养什么人”掷地有声的铿锵回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滋养。

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科学化发展之路。1980年5月,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会联合会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上升至理论,形成一门科学,可以叫作思想政治工作学。[7]在这场大讨论中,钱学森提出“要尽早建立马克思主义德育学”,并对“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的科学内涵与学科定位进行了探讨·费孝通也提出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这场大讨论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守正创新。1982年11月,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宋任穷指出“要逐步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思想政治工作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84年学科设立开始,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命题就在学科基础理论的丰富中不断深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思想教育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和《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不断丰富,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门科学。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学界自觉肩负起学科学理构建的使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出学理构建新需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把德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经历40年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框架的四梁八柱已经趋于完善,在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槽”也在进一步扩大。要完成新时代新征程所赋予的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范式需要引入社会学、文化学、文本学、叙事学、生态学等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方法。面对时代发展进程中青年思想文化特征的变化以及中国改革创新发展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构建更加具有开放性,学理建构不断满足实践创新发展之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理构建的自觉与自信越发坚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性、学理性一度成为学界讨论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尽管两者在现实中是不可分割的,但一定学科的意识形态性是通过特定学术性建构实现的。也就是说,不同学科的意识形态性要通过不同学术性建构得以实现,“学术槽”仍是一个学科生存发展的根基。由此不难发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理构建的自觉与自信是学科发展40年来不断加强的一个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自觉肩负起学科学理深化的使命与担当,在国家改革发展实际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认识,使学科学理构建迈上新台阶

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初就曾遭到其他学科的质疑,思想政治工作有理论吗这不是一项实践工作吗对于这些质疑,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就是一个有力的回应。学科发展40年来,围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聚焦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意识也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4]。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人才培养的开阔视角,并且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凝练,充分展现着在学科发展进程中,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5]。在此指导下,学界围绕八个相统一深入探讨了其中的规律性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历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和创新的历程,对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不仅夯实了学科的理论根基,同时对学科的学理性创建提供了鲜明的导向。

二、以创新政策制度设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与相关的政策支撑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而制定的纲领和原则,主要以公文如通知、规定、意见、办法等形式呈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持续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制度机制、队伍建设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具体工作的推动、促进和支撑上,也体现在其中所蕴含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离不开相关政策的理论滋养与实践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后,面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应该如何要求这一问题,党中央根据社会和历史发展需要,果断出台政策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等提供政策保障。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正式印发首先,明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这里明改革开放初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目标依据。其次,为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供遵循,强调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发扬民主与加强法制纪律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积极疏导,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认真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最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20]以政策的形式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经历了第一个10年创新探索后,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1994年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供政策保障。首先,为德育工作体系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认识的不断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指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这里要求的体系化建设不仅反映了对规律的重视,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提供政策支撑。其次,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协同创新,使德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也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导向,指出“借鉴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教育改革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并及时加以规范,形成稳定的机制。高校应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各门课程的建设应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科研的德育功能。”[22]这不仅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也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参考。最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又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撑,指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把德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23]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后,为解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党中央责成相关部委开始着手制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后来出于全局考虑,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同时对整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政策保障。文件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4],并且从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同时,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作为配套文件,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确定了新的课程方案“05方案”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2008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5]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提出重要遵循,强调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26]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立足新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方位,为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做出战略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2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进一步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创新持续走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再一次显现出来。

三、以增进内生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突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理论又在实践导向中创新并在实践检验中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

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了强力的学科支撑,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支持下,结合学科基础理论深化以及实践创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持续深化,从“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满足社会主义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尤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宝贵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28]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增强,为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好高校思政课的自觉与自信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近年来,全国高校相继开发选择性必修课程,使课程更加体现中国发展实际,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彰显党的历史智慧。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守正创新的动力不断增强。

不断增强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动力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4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以及学界的学理深化基础上,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创新的动力不断增强。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顶层设计,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前进动力。[29]在新时代背景下,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持续创新,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创新的动力不断增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运行方式、评价机制更加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根据具体需求优化主体结构,根据时代特点优化供给方式,根据自身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蕴涵持续增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文化现象当中,通过文化培育的方式,不断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最后,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更加凸显,通过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对话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影响、认可持续增强。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动力的持续增强,不仅是学科发展4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不同时代活力的彰显。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动力

协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要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校学习与今后工作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30]《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3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3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研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33]2021年《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34]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会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3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36]在党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文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得以充分展现,在相关政策文献的支撑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

以实践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学理研究从未停止,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增进着理论驱动力。1986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是维系合力'的纽带……就学校教育来说,其内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都要围绕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共同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决策,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系统之内,还必须解决与其他并列系统的组织系统调问题。”[37]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40年中,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协同、外部协同、内外协同等认识持续深入在新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具体推进问题,有学者认为,要在“统领上下功夫,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高校党委核心作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调动形成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格局“融合”上做文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发挥好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创新”上求突破,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通过协同攻关,妥善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盲区、断点和难题“抓实”上见成效,把“三全育人”、协同创新的要求和理念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全过程中。[38]同时,针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这一重要课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主要包括育人目标协同、育人内容协同、育人方式协同、管理评价协同、学科发展协同。实现协同育人,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科研究支撑,打造兼具教学、科研实践、管理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39]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进行学理构建,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不断增进着理论驱动力。

四、以内涵式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运行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40年来,无论是学界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不断迈向新高度。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学科发展40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学科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成为学科研究的一项主要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后的第一本方法论教材就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应用性更为突出,它更侧重于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直接,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起来,使之密切联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积极为完成这种任务服务。[40]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方法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也是如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深化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实践导向,并不是说实践研究的价值高于理论研究的价值,也不是要割裂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而是在实践导向的指引下,在高校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和双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在实践导向的指引下持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更好地上升为理论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关切中国改革发展实际,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价值旨归,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有了更多交流对话的空间和可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化研究中不断实现内涵式发展。

研究视野持续开拓

从科学发展规律来看,“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42]。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最为突出的交叉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起,学科就不断探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没有离开交叉学科的学理支撑。在学科设立初期,学界就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进行过探讨。有学者指出,由于人们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存在质的规定和量的差异性,存在多种多样的相互联系,这就为运用定性定量方法提供了客观基础,这也决定了在把握人们的思想脉搏和行为表现,揭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活动中,能够运用以大量调查和考察为依据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43]在学科发展40年的历程中,对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越发深入。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视域也进一步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有学者指出,要深刻回答过去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成功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继续成功这个重大问题,就需要完整梳理、深刻研究党结合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提出的一系列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政策和举措,这就需要引入文本学、阐释学、叙事学等视角和理论方法要切实地认识把握工作对象,提高工作针对性,就需要引入文化学、传播学、评估学等视角和理论方法要切实地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内嵌其中的我国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情况,就需要引入社会学、治理学等视角和理论方法。[4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不仅反映了学科40年发展中的研究自觉和研究自信,同时也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注入着新的视野和活力。

实践创新不断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正在向治理创新发展从管理到治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的学理反思与实践创新。1986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目标、研究对象、落实内容、制定措施,等等。正是这些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整体,这就是该系统的整体性,管理机制与系统性质是密切相关的,需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运动的目标,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动的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动的状况进行调节[45]2006年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指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和目标,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管理、队伍管理和管理模式,对于逐步丰富、完善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论,切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6]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走入学科研究视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需要以系统哲学的思维方法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优势和系统性特征,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4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管理研究走向治理研究,这不仅是学科40年发展进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陆庆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页。

[2]徐文良《难忘的历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3]冯刚、彭庆红、余双好、白显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45页。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7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

[7]孙友余、钱学森、费孝通、谭滔等《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7-28页。

[8]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537页。

[10]马刚《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新论域》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7页。

[11]张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6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78页。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30-331页。

[16]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一一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页。

[17]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415页。

[1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10-1411页。

[1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13-1417页。

[2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19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第531-532页。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第535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第537页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76-377页。

[2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1版。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第1版。

[28]《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第1版。

[29]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一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3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15页。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第535页。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90页。

[3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1版。

[3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第1版。

[35]金正波《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人民日报》2022年8月26日,第6版。

[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

[37]陆庆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64页。

[38]冯刚、彭庆红、余双好、白显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98-99页

[39]冯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17期。

[40]王玄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41]冯刚:《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实践导向的价值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4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5月29日,第2版。

[43]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12页。

[44]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新论域》第7页。

[45]陆庆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58-271页。

[4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8页。

[47]冯刚、王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引论》,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年,第5页。

 

作者简介: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选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