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军 武文豪 | 从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创新发展论要

发布者:柴旺发布时间:2023-06-15浏览次数:2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历经肇始和初创、形成和丰富、扩展和延伸、拓新和升华四大创新发展阶段,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机理、发展进程、基本形态、鲜明特色、历史方位、目标指向、价值意义、实践要求等核心问题,呈现出逻辑性与历史性相一致、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阶段性与连续性相贯通、总体性与具体性相促进的创新发展特征,为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统摄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的题眼和灵魂。从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的政治报告始终聚焦这一题眼和灵魂作出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着眼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进行研究的成果却鲜有出现。作为集中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文献,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是我们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必须关注的权威文本。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基于此,本文以从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的政治报告为文本依据,力求对政治报告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进行深度挖掘、精准提炼和科学建构,以期为学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研究提供科学启迪和有益参鉴。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创新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始终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肇始和初创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崭新命题。随后,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政治报告聚焦这一命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初步探索和回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肇始和初创。

党的十二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刻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科学阐释了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能动作用,“突破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传统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要求;二是深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内在统一性,有力驳斥了“渺茫论”和“虚假论”等谬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向着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三是深刻强调“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

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研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有力驳斥了“机械论”和“空想论”等谬论;二是科学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三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底色和价值意义;四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成果,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机理和重要地位;五是首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以“十二个关于”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 

(二)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丰富

自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逐渐形成、日益丰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力廓清了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知迷雾,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极大创新突破。自此,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伴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发展。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动力等九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二是突出强调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意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三是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观的陈见旧识,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四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峻形势下科学研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起到坚定信念、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制定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二是将改革开放以来党形成的创新理论明确概括为邓小平理论,着重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号召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三是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四是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得以具体展开,进而使基本路线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向性和实践操作性,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具体深入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十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二是阐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就这一思想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等作出深刻阐释,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是作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指向。 

(三)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扩展和延伸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们党着眼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经验,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统筹、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宏大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研判,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扩展和延伸。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第一次鲜明而完整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意义;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系统整合,将其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刻阐释,从而形成了“旗帜”引领下的“道路—理论体系”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表现形态;三是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史进程进行简要回顾,科学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奠基到开创、从开创到继承发展再到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四是全面系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从而实现了这一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拓展;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加以审视,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意义;三是科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进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四是科学研判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五是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和领导核心等根本问题;六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行科学设定和具体部署,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实践指向。 

(四)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拓新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开辟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的新境界,以一系列原创性的崭新论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拓新和升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二是从多重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三是将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四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四个伟大”的系统中加以观照阐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阐释,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表现形态的认识;五是制定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和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实践指向;六是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上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的高度加以突出强调,这是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中“最重要的认识成果、最根本的规律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鲜明作出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二是以“三个务必”的崭新论断明确了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所应当具备的精神状态;三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并加以突出强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源性意义和规定性作用,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地位的认识;四是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判断,精辟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五是科学制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并为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从而精准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引领和实践指向。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创新发展成果

通过深度挖掘、精准提炼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并将之系统集成、科学建构,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机理、发展进程、基本形态、鲜明特色、历史方位、目标指向、价值意义、实践要求等核心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发展论、形态特色论、方位目标论、价值意义论和实践要求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发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发生的,在其发展进程中经过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发展论。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机理。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崭新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成果,强调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涵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形成的理论根基、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相互贯通中扼要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机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这一发生机理作出更为精辟凝练的科学概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机理的认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纵览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系统回顾,概而言之,截至目前这一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五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二阶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在实践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阶段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第四阶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五个阶段的划分,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艰辛探索到破浪前行的壮阔历史图景,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逻辑提供了科学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特色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表现形态,各表现形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展现出什么样的特色,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特色论。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现形态。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的政治报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形态的认知主要着眼基本表现形态和具体实践形态两大维度进行概括:一是从基本表现形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体现为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有机统一;二是从具体实践形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协同共进的社会主义,体现为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生态形态等的有机统一。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事物所具有的特色,是事物成熟的标志和生命力的彰显。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日益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也日益显现。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从不同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进行了概括。首先,从总体上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大特色,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品质,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鲜明民族性和与时俱进性。其次,从基本表现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精神力量”的相互支撑;四大基本表现形态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位目标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具体历史方位是什么,在相应的历史方位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位目标论。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综合考量中国特殊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的现实境遇得出的科学结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立论根据。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这一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其后,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不断深化对这一初级阶段的认识,强调这一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我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从而使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宏大历史方位下,经过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涉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崭新历史方位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科学界定和系统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作出新的研判,从而深化了对这一崭新历史方位的认知。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首先,从长远目标来看,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必然归宿,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均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守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其次,从中期目标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理想,这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最后,在为共同理想的接续奋斗中,我们党又将这一中期目标细化为一系列相互衔接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具体来看,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三大报告将奋斗目标的设定视域延伸至21世纪中叶,将“两步走”战略部署拓展为“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四大报告制定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三步走”战略部署中的第三步具体化,形成了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体小康”阶段性奋斗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进行具体展开,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一目标设定过程,从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中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次分明、梯级递进的目标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意义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怎样的历史成效,其发展壮大对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革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意义论。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意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历史巨变,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均会系统总结一段时间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就,这些阶段性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意义。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道路的逻辑延伸和必然结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的历史雄辩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视作“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加以突出强调,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义。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也“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不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胸怀天下的道义担当。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核心力量。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伴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陷入低潮。面对万马齐喑的严峻局势,党的十四大报告重申“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壮大,日益彰显出蓬勃旺盛的强大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雄辩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核心力量。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路径探索的成功范例。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重大命题,充分提升了全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在破解人类现代化难题的过程中突破和摒弃了西方式现代化老路,开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路,成为现代化路径探索的成功范例。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现代化路径探索的参鉴意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是一项辐射面广、牵涉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强大的主体依托、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合理的布局设计,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论。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依托。首先,必须始终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一贯强调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的高度加以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两大论断深刻凸显了党的领导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一方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脱离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被釜底抽薪而改旗易帜、名存实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便是一个鲜明例证;另一方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拥有“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也才能凝聚起全体人民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内含着要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其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力量。正如列宁所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都突出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充分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清醒认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缘由,有力宣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对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之初,我们党就尤为注重加强理论创新,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地继承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强调要“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自此,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加速了理论创新的进程。纵览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可以看出,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相继形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的相继提出,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创立,生动展现了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波澜壮阔历程,深刻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理论自觉和强大的理论优势。这些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基本方略,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深入贯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设计。首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后提出了“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逐渐形成、不断拓展。这一总体布局,依循“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动力—社会条件—自然前提”的设计思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与有序展开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蕴涵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其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也十分注重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根本性、紧迫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谋划,继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以突出强调。这一战略布局,依循“目标引领—动力支撑—重要保障—根本保证”的设计思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科学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应当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牢牢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战略重心”,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设计的规律性认识。此外,需要明确的是,两大布局的统筹联动,需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因此,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布局设计时也十分重视加强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的谋划和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的综合考量和全面把握。

三、余论: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内在逻辑及创新发展特征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进行深度挖掘、精准提炼和科学建构,可以看出,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聚焦三大核心命题作出三大科学判断,形成了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理论集合体。其中,“发生发展论”“形态特色论”“方位目标论”从本体论维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实判断,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价值意义论”从价值论维度回答了“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既是事实判断的逻辑延伸,又是实践判断的重要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逻辑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实践要求论”从实践论维度回答了“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判断,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导规律。五论集成、有机统一,共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基本面貌。

从理论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六大鲜明特征。一是逻辑性与历史性相一致。“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创立,以我们党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基础,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同样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凝练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规律的理论表达,呈现出逻辑性与历史性相一致的特征。二是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作为一种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在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40多年来,我们党在同各种封闭僵化、改旗易帜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鲜明宣誓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针对各种曲解、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理论批判中析事明理、解惑释疑,着力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真内涵,呈现出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特征。三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我们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绝非一日之功,亦非无源之水,而是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在继承基础上发展。40多年来,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之间的关系不是另起炉灶、彼此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呈现出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四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研判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注重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进行全面考察,同时又注重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重点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呈现出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的特征。五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贯通。在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程中,我们党既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进行长远谋划,又注重将长远目标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衔接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在接续奋斗中向着长远目标不断前进,呈现出阶段性与连续性相贯通的特征。六是总体性与具体性相促进。40多年来,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既对相应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进行总体设计,又在总体设计的指导下对各个发展领域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进行具体设计和部署,呈现出总体性与具体性相促进的特征。

 

(作者周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名誉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武文豪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