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波涛: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发布者:柴旺发布时间:2023-06-14浏览次数:29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要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开展主题教育,要在教育教学中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高质量“大思政课”,既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关键举措,也是面向青年学生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高校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一、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指示批示。20161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52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20193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规律、具体要求等,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性文献。

20213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大思政课”的概念,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2022425日,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着眼于解决思政课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为新时代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思政课”的提出是思政课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它从定位属性、课程体系、内容形式、平台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拓展完善,对传统思政课进行全面升华。“大思政课”强调更加突出的时代性引领性,立足“两个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问题,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大思政课”不是指某一门课、某一类课,而是既有思政必修课、又有思政选修课,同时还包括其他专业课、实践课,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各类课程形成有机统一的“大课程群”。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教学中“活起来”。强调平台资源的开放性协同性,打破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促进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网上与网下紧密结合,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学,让学生接受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二、坚持人民至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建好“大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就要求肩负着党和国家希望的青年学生,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大思政课”要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始终把价值塑造放在首位,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升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心怀爱党爱国爱民之情,牢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争做实现伟大理想的追梦人和建设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建好“大思政课”,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清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读明白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把人民至上的信仰铭刻在学生思想中。把“大思政课”开到人民群众身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学生亲身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人民立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西部支教、“三下乡”等平台,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创造条件引导支持学生直接到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学习、参与解决基层民生问题,促进学生了解基层社会、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进一步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坚持自信自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艰难探索走出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和不断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解决了发展中各种各样的难题,经受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未来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问题,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我们党成立百余年来,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现代文明等于西方文明”等固有偏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建好“大思政课”的最大底气。要通过讲好“大思政课”,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建好“大思政课”,要把时代变革融入课程教学,利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鲜活素材,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学生在感应时代脉搏中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治理优势。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信仰与认同。注重结合大党大国的重大事件、庆典、活动等开展专题“大思政课”,开设“国家意识与青年责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我与党”“我与国”“我与校”的亲身参与体验中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坚持守正创新,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守正创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大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立场、方向、原则等根本性问题上绝对不能含糊。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反复追问。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推动理论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用好批判的武器,让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掌握科学方法。

建好“大思政课”,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当代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是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新一代,单纯口号式的说教很难让学生接受和信服,甚至适得其反。要不断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规律,通过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生动鲜活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建好“大思政课”,要紧扣党的创新理论,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重点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修课,高水平一体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整体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和党团班集体活动等,把政治理论学习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体系深度融合,把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融通纳入教学体系,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和灵魂,引导学生在不断感悟理论力量、增强思想认同的牢固基础上,逐步成长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五、坚持胸怀天下,立足贯通古今中外的宏大视野格局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自身发展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大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建好“大思政课”,根基在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尤为需要廓清思想迷雾,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大思政课”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体现历史纵深感,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规律、辨析理论。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广泛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对于国外理论观点,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解答中国的问题。“大思政课”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及时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理论、最新经验、最新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和实践体系,借鉴吸收中西方优秀理论思想,注重与已有理论体系的呼应和对话,增强理论对于现实社会的解释力、预测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始终了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最前沿。

六、坚持问题导向,打造更有针对性亲和力的教学课堂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是实践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实事求是地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积极探究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推动更好解决问题。

“大思政课”要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实践检验,针对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做出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讲清楚。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要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问题,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围绕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将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建好“大思政课”,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针对一些课堂教学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重大理论问题讲得不够深不够透不够活、思政元素存在“表面化”“硬融入”、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不够高等问题,开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体验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切实提升质量效果。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创新,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等不断更新的时代主题,组建院士专家、领导干部、一线职工等多类师资共同参与的“一课多师”大团队,大课讲授与小班研讨有机链接,直面学生解疑释惑,让学生真正品尝到“真理的味道”。“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健全面向不同专业的“一院一策”工作体系,探索特色规律,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七、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协同开放多元的学习实践平台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坚持系统观念,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善于从全局和整体层面看问题,既要全面统筹,又要抓住重点,用好“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建好“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强化顶层设计,打好“组合拳”,集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样资源、聚合多维场域,推动平台贯通联动,促进资源融通共享,打造协同育人体系。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学习,把思政功能嵌入课外活动,积极拓展“大思政课”场域和辐射范围,延展课堂“半径”,整合多方力量形成育人的“同心圆”。充分挖掘利用校园红色资源,通过升国旗、烈士祭扫、纪念“一二•九”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健全导学思政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紧密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体系。

“大思政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教育、更好成长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转型升级教学实践环节,开拓新型教学实践基地,注重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悟透“有字之书”、领会“无字之书”。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研究课题、科研项目,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个人价值。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大思政课”与就业创业等工作体系有效衔接,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作者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