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下农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发布者:柴旺发布时间:2021-12-10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他多次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端正历史观,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把现在的事情同历史的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对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性的预测,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和过程的研究与观点,称为大历史观,这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整体化的历史意识,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作出决策的历史观。回顾往昔,从农垦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立足现在,审视农垦精神的地位,肯定农垦地位优势,助推农垦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未来,在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中国现代农业航母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农垦精神,是传承与弘扬农垦精神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和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

一、回顾往昔,从农垦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引自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发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时常回顾历史,是为了看清历史,找出规律性认识,总结实践经验与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正所谓“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农垦创业开发历史与农垦精神形成发展历史不可忘记

从中国农垦创业开发历史上看,农垦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包括南泥湾精神、军垦(兵团)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南泥湾”“大生产”“三五九旅”这些概念鼓舞了几代中国人。毛泽东主席为南泥湾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南泥湾精神”的象征。1941—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南泥湾将战斗、生产和学习三者结合,掀起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热潮,使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困难问题得到解决,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在“大生产运动”中锤炼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同心同德”的南泥湾精神,后被提炼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成为农垦精神的主要来源。

1947年以后,北大荒人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并落实中共中央“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上万名地方干部、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百万垦荒大军开发建设北大荒,点燃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星星之火”,其中1958年王震率十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热潮。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奇迹,百万垦荒者传承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培育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锐意开拓、勇于献身”的北大荒精神,后提炼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成为农垦精神的核心构件。

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掀开新疆屯垦史崭新一页。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开垦戈壁荒滩,就地屯垦,创建军垦农场。1954年,建立生产建设兵团。驻疆官兵用青春与热血,完成屯垦戍边的战略任务,形成“艰苦奋斗、屯垦戍边、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军垦精神,后提炼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农垦精神镌刻了红色基因的烙印。

新中国诞生不久,生产建设和国防急需的天然橡胶基本不能自产,帝国主义对我国又实行封锁、禁运。按照中央“一定要建立我国自己的橡胶基地”的决策部署,1951年政务院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在广州成立华南垦殖局,抽调部队,组建林业工程师(团),开荒植胶,建立国营农(林)场,创造世界橡胶人工种植的奇迹,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禁运的难题迎刃而解。广东农垦的发展,实现了我国橡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局面,铸就了“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求实开拓、积极奉献”的农垦精神,后提炼为“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开拓、改革奋进”的海南农垦企业精神。

王震是农垦精神的缔造者,率先对农垦精神进行提炼和概括。1986年 2月,王震为《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作序所用的标题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王震说:“什么是中国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是艰苦奋斗,一是勇于开拓。”王震将军缔造了农垦精神,自觉践行农垦精神,并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弘扬农垦精神,他不仅是农垦精神的缔造者,还是农垦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回顾农垦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回顾农垦创业与开发的历史。一部农垦创业开发史,亦是一部农垦精神的创造史、发展史和弘扬史。农垦精神的形成、发展与农垦创业开发历史相伴相生、相互作用。农垦事业的开发,为农垦精神的孕育和培养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使农垦精神在开发建设的历史实践中生根、发芽,在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历程中茁壮成长;农垦精神的成长与传承,又推进了农垦创业开发的进程,在精神传承与发扬过程中激励农垦人创造不朽业绩与光荣历史。

(二)分析农垦精神特点,感知其强大生命力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农垦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分析总结其特点,感知其强大生命力,具有现实与历史意义。

农垦精神,是中国农垦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肩负起国家特殊使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是几代农垦人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在奋斗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广泛的群体性、鲜明的时代性和伟大的实践性。

创业初期,拓荒者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和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茫茫荒原、戈壁滩变成万顷良田。创业开发实践中,拓荒者们的优秀思想、品质、作风,相互结合、渗透、作用。鲜明的历史继承性是农垦精神发展壮大的强大生命力。

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南泥湾、北大荒、新疆兵团的开发,不可能是个体的行为,也不可能是松散的群体行为。共同的理想、奋斗目标,把农垦人联结成团结一致的英雄群体。群体性,是农垦精神最鲜明的特征。在农垦事业的艰苦开拓时期,大批转业官兵、内地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奔赴边疆、荒原和戈壁滩建设农场。其中到北大荒开发的复转官兵就有14万人,其中包括荣誉军人3100人,解放团复转官兵4400人,农建二师3个团8300多人,铁道兵7个师的复转官兵1.74万人,1958年复转官兵8.15万人,1966年来自沈阳军区的复转官兵10769人和1968年兵团复转军人4831人。动员复转官兵人数之多,拓荒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拓荒开发史上罕见。1985年资料表明,其中有老红军60余人,老八路2000余人,参加过解放战争的1.6万余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5.3万余人。有3000 余名复转官兵为北大荒农垦事业献身。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7月,北大荒尚有复转官兵3681人,大多复转官兵已长眠于黑土地。

农垦精神是特定时代所产生的特殊精神,同农垦事业同生、同育、同步发展,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是农垦人的传家之宝和创业基石,表明了特殊时期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勇于开拓”“开拓进取”“求实开拓、改革奋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无论在创业开发建设时期、艰苦探索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农垦精神一直是农垦人直面困难、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的精神支柱,将农垦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农垦精神具有伟大的实践性。

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农垦精神既是精神的一座丰碑,也是奋进的一盏明灯。回顾中国农垦创业开发史、农垦精神形成与发展史,有利于强化理论、历史思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垦发展、农垦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筑牢信仰之基,增强农垦发展信心、传承红色基因、践履知行合一,为发展中国农垦事业、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立足现在,审视农垦精神的地位,肯定农垦的独特优势,坚定信心,助推农垦改革

农垦改革兼有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农村改革的双重特性,农垦处在城乡、工农、国内国际的大格局中,事关发展全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继续做好农垦改革深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农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审视农垦精神的地位,充分肯定农垦的地位、战略定位和独特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促进农垦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对“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鼓舞中华民族除旧创新、开拓进取的源泉,也是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巨大内驱力。

农垦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成了农垦精神的基本内核,爱国主义是农垦精神的主旋律。在农垦人眼中,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农垦事业诞生之初,就肩负国家的特殊使命,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下发展壮大。茫茫荒原、大漠戈壁,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农垦人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战略物资供给、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千斤重担挑肩头,无怨亦无悔。

农垦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农垦人创业开发伟大实践的集中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构成了农垦精神的思想基础。农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伸,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二)农垦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烙印着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的非凡的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和精神人格的总写照。农垦精神与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垦事业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冬,陕甘宁边区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延安创办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个农场光华农场。1941年,王震率领120师359旅,开发建设南泥湾。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和黑龙江地区五省创建一批公营农场,其中6月创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12月创建东北行政委员会通北机械农场。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河北省建立冀衡农场。1949年,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创建一批荣军农场和解放团农场。新中国成立后,以成建制的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批知识分子、支边青年组成的农垦大军,奔赴边疆和内地荒原,开始大规模垦荒造田、兴办国有农场的创业历程。

中国农垦事业发展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史、国史紧密相联,所创造的农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延伸。农垦事业创业之初,第一代农垦人的主体是几十万复转官兵,他们经历过中国革命血与火的洗礼。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发南泥湾,率铁道兵在北大荒创建一批“八”字头的农垦农场,1958年率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开发建设八五二农场的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便是同王震开发南泥湾的战友。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批北大荒机械农场的创建者李在人、周光亚是党中央从延安派出的干部。可以说,农垦精神与生俱来就带有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

立足现在,重新审视农垦精神的地位,充分肯定农垦的独特优势,用大历史观的视角,从历史和现实、纵向和横向角度,坚定农垦人改革发展的信心。深刻认识到农垦贡献不可磨灭、作用不可替代、角色不可或缺、前途不可限量;深刻认识到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深刻认识到农垦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免受“农垦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农垦事业可有可无”等杂音的干扰,咬定改革发展不放松,激发农垦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农垦人的智慧与力量,投身农垦改革发展实践。

三、开创未来,在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农垦精神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支持和鼓舞;伟大的创业实践,必然呼唤产生伟大的创业精神。农垦开发建设的伟大实践孕育形成了农垦精神,改革开放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农垦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具有丰富实践性特征的农垦精神,必将激励无私无畏的农垦人砥砺前行。农垦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农垦人践行使命的力量源泉。开创未来,进一步传承好、弘扬好农垦精神,对于农垦人勇担使命,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一)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发挥农垦精神激励引导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万物的主宰,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程中的主体。精神的力量在于它能鼓舞和激发出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在于把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物质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流淌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农垦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内在号召力,对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垦大军具有更大意义,是实现农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开创未来,更要充分发挥农垦精神激励作用,引导这支农垦大军勇担“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重担,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投入到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国农垦的主力军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履行国家使命、承担战略任务、体现责任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夯实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发挥农垦农业现代化优势,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艰苦奋斗是农垦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立足之本,是农垦人的政治本色,是农垦人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敢打必胜的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艰苦奋斗是农垦精神的精髓,是农垦人的传家之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更是谆谆教诲和明确要求,唯有艰苦奋斗、持续奋斗,才能不负初心、践行使命。

(三)勇于开拓的精神不能丢

1986年2月,王震在《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中写道:“我国的农垦事业一开始就是开拓创新的事业,创业者披荆斩棘,按照国家需要,在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现在,新疆可以生产长绒棉,海南岛可以种植橡胶,黑龙江的沼泽地里可以生长小麦、大豆,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却是前无古人的,是一种新的开拓,需要勇气,需要毅力。农垦的开拓精神,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且还表现在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

勇于开拓是农垦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彰显了农垦人的精神风貌,是农垦人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的集中体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新一代农垦人更要传承、弘扬老一辈的勇于开拓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绘制最新、最美画卷。

(四)不断赋予农垦精神时代新内涵

虽然农垦精神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事业、特定的群体、特定的时代形成的,但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深远基础,又凝结着新时代的活力源泉。要结合实践与时代特点,不断赋予农垦精神时代新内涵。如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在推进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赋予北大荒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注入了踏遍坎坷志不变的敢于斗争、敢啃硬骨头的改革精神,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精神,以四位一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勇闯新路精神,精细化维护稳定大局的钉钉子精神等意志品质,以精神力量为北大荒航母塑形铸魂。

无论回顾往昔,还是立足现在、开创未来,中国农垦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大力传承与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树立大历史观,引导、激励农垦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书写全面建成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中国现代农业航母的新篇章。

转自:《中国农垦》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