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育新人——红色歌曲融入课堂教学的理念与途径

发布者:齐美玉发布时间:2021-04-30浏览次数:10

回首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红色歌曲,这些红色歌曲经久不衰,唱响神州大地,很多经典歌曲也进入了中小学课堂。

红色歌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的载体,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教育资源。充分认识红色歌曲的教育价值,发掘红色歌曲中的育人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这是一个超越音乐教学范畴、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多维度发掘红色歌曲的教育价值

红色歌曲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哪里?

红色歌曲具有渗透思想、塑造良好品德的德育价值。音乐具有德育的功能,但音乐德育功能的发挥,不是通过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简明深刻的歌词来发挥作用。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经典红色歌曲,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教育性,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如歌曲《红梅赞》中唱道“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暗喻在黑暗、恶劣的环境中,中华优秀儿女依旧坚贞不屈;《过雪山草地》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战胜的重重困难,让长征精神变得可听可感。

红色歌曲具有激发热忱、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情感价值。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情感表达是音乐的核心。创作者能在作品中寄托他的情感、哀思和悲鸣,寄托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与其他的通俗歌曲相比,红色革命歌曲有着更加深刻、更加多样的思想情感。不同时期的红色歌曲记录着那个时期人民的思想及情感,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

英勇豪迈的《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唤起人们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甜美愉悦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能够激起人们发愤图强、建设新中国的热忱;深情豪迈的《走进新时代》让人们看到从建立新中国到建设新中国的过程,激发中国人民的自豪感。通过欣赏、传唱红色歌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可以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红色歌曲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美育价值。一首首优雅、质朴、豪迈的红色革命歌曲不仅让听众获得了艺术的享受与满足,更能够得到情感的升华。红色歌曲用独有的特性和感染力,震撼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虽然很多歌曲年代久远,但是经过岁月的洗涤,沉淀成为经典曲目,成为群众离不开的精神食粮。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眼前呈现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自然对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黄河大合唱》是史诗级的合唱曲,激情与抒情相结合,呐喊与倾诉相结合,震撼着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华儿女;《不忘初心》让我们重温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雄壮历史,重温革命先辈用理想和信念丈量的伟大征程。这些歌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感悟,提升精神境界,提高审美情趣。

将红色歌曲融入学科教学中

红色歌曲进音乐课堂是发挥红色歌曲教育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红色歌曲如何融入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属性明显的语文、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理解引入红色歌曲的作用和价值,找到红色歌曲与学科具体内容有机结合的途径。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想象力。选择建党百年来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歌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讲小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一课时,就可以引入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进行语文与音乐学科整合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感受这段历史,通过听、读、唱多种方式升华情感。将红色歌曲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不仅能再现历史,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贯穿课堂始终,激发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定相关的红色歌曲,将其贯穿课堂始终,课前导入、课后延伸。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时,教师不妨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回到革命年代,提出一系列问题,听完歌曲以后,教师再讲解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学生带着思考学习,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挑选有代表性的红色歌曲,将历史串联起来,让学生课下学唱、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师在选择教学歌曲时,应选择叙事性强、与历史关联性强的歌曲,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品味文学修辞,增加趣味性。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红色歌曲里沉淀着历史的精华,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歌词更是值得细细品味。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还有语气词、叠词等,能够加深歌词的意蕴,强化歌曲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将红色歌曲的歌词引用到语文教学中,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歌词的文学价值,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仔细品鉴,化抽象为具体,能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红色歌曲的德育功能。比如歌曲《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中的歌词“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流浪”“逃亡”三次出现,渲染了离别痛苦的意境。

创新红色歌曲育人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歌曲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红色歌曲融入课堂教学、植入育人过程,需要采用更富有时代感和表现力的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才能提高红色歌曲的传播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利用微信平台工具,适时引入相关内容,精选推介经典红色歌曲,介绍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党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体会音乐的力量,将红色音乐文化的正能量传递出去。

如今,短视频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的重要平台。音乐与视频结合可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效果。音乐教师乃至其他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红色歌曲短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嘉珮,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张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