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部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系列报告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07浏览次数:165

        12月4日至5日,思政部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系列报告会。邀请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宏政、罗克全做主讲嘉宾。全体思政课教师及2016级博士研究生参加。
        吴宏政教授主讲报告题目为《劳动在什么意义上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基于1844年马克思手稿中出现“类本质”概念的提出,人们对按需分配的误解从而导致对共产主义的否定,以及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深度思考,以学者精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原著的视角,用“平凡、素朴、简单”的哲学语言,分析阐述了作为自然生命、类本质相统一的劳动二重性;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不能在谋生手段的意义上被理解;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应该在生活目的论中得以体现等三部分内容。通过中西方哲学家论点的比较,用理性、逻辑、思辨的方式回答了劳动与生产的关系、公平与正义、事实逻辑与自由逻辑两者的区分,劳动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导人们如何把真理性的价值观落实到社会关系中,把精神原则贯彻到物质利益世界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罗克全教授主讲报告题目为《〈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意义》。他从三个方面解构了有关共产主义的相关问题。首先,从“共产主义”词源出发,得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结论,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应该是自由、平等的,即它是人的解放状态。其次,从《共产党宣言》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两部分着手,通过对《宣言》四部分内容,特别是“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解读,区分了资产者和无产者,得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形成两大对立阶级的原因、资产者和无产者都是资本的受害者、资本是可以改变人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道德的等结论。最后,指出在经济上、思维方式上、生活方式上《宣言》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使与会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了更精准的理解,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有了更透彻的体悟,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至善的社会,它要求“一人获益同时使所有人获益”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对日常行为具有较深刻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