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7-18浏览次数:648

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主任陈彦彦

 

  党的建设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导向,思想政治工作是化解矛盾与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育人质量工程,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准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的关系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关键
  
        从概念上看: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较宽泛,思政课教学较具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思政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使之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
  从形式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的贯彻实施,在学校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思政课教学是以课堂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转变学生思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实践过程。
  从工作方式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教育以及听党课,召开报告会,组织讨论、辩论、文体活动等,思政课教学则侧重课堂教学,也包括一些实践教学环节。
 
正确认识教学中的不足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高校抓好5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并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使思政课的教材统一,教学内容趋于一致,地位得到巩固提高,但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脱节、混淆、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教学不协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由学校的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成员和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从各种角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往往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相脱离,思政课教师普遍游离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外,形成多数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上不了思政课,承担思政课的教师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不愿做或不会做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
  思政课教学与学科建设不统一。由于师资配备的限制,承包式的大班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科研究,缺乏学科建设支撑的课程教学,往往滞后于社会现实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诉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很难避免。
  教学方式与现实需要不匹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课堂满堂灌,照本宣科,不重视科研,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使教学达不到高的层次和质量;在教学水平上,部分教师不能深入思考如何按照思政课的教学规律让学生认同课程中的理论,不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出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说明。

切实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如下特点:
  政治思想健康向上,但存在功利倾向。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84.3%的学生表示关心或关心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功利性较强,有36.8%的学生入党是为了工作和发展。
  道德认知状况良好,但存在偏差。在问卷凋查中,有78.2%的学生赞成“奉献爱心,相互帮助,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86.5%的学生赞成“平等相待,公平竞争”。但是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也存在偏差: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对人严对己宽;只讲权利,不尽义务;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等。
  心理素质有所增强,但存在困惑。大学生的自立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有所增强,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残酷性,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却有一定差距,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
  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确立“两个主体”意识,即教育者的“过程主体”和受教育者的“实践主体”的意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解脱出来,有的放矢地与大学生进行探讨,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抢抓机遇突破学科建设瓶颈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支撑和学理基础。
  学科建设对思政课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升教学水平。学科建设以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为教师思考课程问题提供思维空间,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思考课程问题,很容易把教学问题放在大的背景和平台上,通过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解决;二是拓展理论思维。从事学科研究以后,面对的不仅是某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是一种知识体系,这样就使教师的思维结构更加合理和科学;三是提供发展空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内涵,使课程讲授不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宣传教育层面,也为思政课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便于教师在学校学科云集的微观生态环境下,找到自我发展的位置和空间。
  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经多年发展和积淀,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3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注重突出理论研究与现代化农业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尤其是黑龙江农垦现代化农业提供理论思考的特色。针对现代农业的哲学思考、制度建设、文化变迁研究等重大问题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国内同类一流学科发展相比较,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无学位点、无省级研究平台;国家级课题少,科研经费偏低,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社会应用研究能力较差,利用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团队中缺乏在省内、国内同类学科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等等,已经成为制约学科建设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改革创新是突破学科建设瓶颈的重要选择
  2010年12月我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发展主线的基础上。确立了“方向明、定位准、有特色、出成果”的学科发展目标。设计落实了凝练学科研究方向,落实方向负责人制;明确指标,创造有利于学科建设政策、人文环境;就学科的方向整合、科研成果长远规划、学科服务教学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积极拓展服务垦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域等措施。争取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已成为教研部“十二五”事业发展的工作轴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学科依托的思想意识,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个层面进行自我设计,研究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教学实践和学科研究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