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升党性修养,2025年4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书记陈彦彦以“中央八项规定: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为主题,为全体党员带来了一场深刻且具教育意义的党课。
党课伊始,陈彦彦回溯了中央八项规定的诞生历程。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全票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旨在解决当时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淡薄、群众观念模糊等突出问题,彰显了中央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陈彦彦详细解读了八项规定的具体内容,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到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强调每一项规定都紧密围绕着务实作风、勤俭节约、廉洁从政和群众路线展开,与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制度文明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在讲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质时,陈彦彦指出,其核心在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廉洁从政和保持务实工作作风,而违反这些精神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上。陈彦彦列举了大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案例,如违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让党员们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2013—2024 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数据来看,整治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彰显了党对作风问题零容忍的态度。
随后,陈彦彦结合时代发展,阐述了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新要求。在理论层面,从十八大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到二十大的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技术上,AI 时代的监督革命为党风廉政建设带来新契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了监督效率和精准度;群众诉求也发生了变化,从2012年的温饱等物质需求为主,转变为2023年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如干部亲和力、办事透明度等;在认知方面,群众对干部作风问题从过去的宽容理解转变为如今的零容忍。
针对这些变化,陈彦彦强调要建立“抓常、抓细、抓长”的长效机制。通过常态化教育机制构建,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党内学习教育;以问题为导向靶向施治,对各类作风问题一项一项抓落实;推动制度体系迭代升级,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纳入党内法规,确保作风建设长治久安。
最后,陈彦彦聚焦新时代群众工作法,强调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需要党员干部做什么,鼓励群众把想法说出来。陈彦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的经历为例,激励党员干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使命担当。同时,利用数字赋能调研创新,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工作。
此次党课学习活动让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党员对中央八项规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将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党风廉政建设贡献力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文/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