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思政“金课”的密码 ——记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改革创新

发布者:刘鑫发布时间:2022-06-04浏览次数:78

中国人民大学着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举全校之力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讲深、讲透、讲活,成为每位思政课教师的自觉追求。

  记者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观察并探寻这些课程如何成为思政“金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凝聚多方智慧

课程特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博大精深、“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教师理论素质要求很高。经反复探索,授课组发现,通过集体研讨备课,集中挖掘和探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更好凝聚起不同领域专家的专业力量和集体智慧。

备课实录

  “基于本硕博思政课螺旋上升的探索,本科思政课教学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领会思想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对于研究生而言,教师应当针对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践上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引导学生从学术层面进行理论探究……”

  2021年9月15日,一场历时3小时的备课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8层会议室召开,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的一次集体备课会。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课程主讲教师秦宣教授对授课教师进行专题辅导。

  秦宣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教学要反映鲜活实践,教师应当结合富含时代性、鲜活性的实践案例,剖析我国在制度、文化、价值观层面显示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做到分众化教学,而且考虑学生的心理与接受度。”

  有年轻老师提出课程教学的难点,秦宣建议:“教师应当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思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3个小时,备课会气氛热烈,老师们深入交流,在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方面达成了共识。

师生感言

  授课组陶文昭教授说:“在教学中,我们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把握时代。”授课组宋友文教授说:“学习这门课,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落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和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上来。”

  2018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王煜霏回忆,秦宣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提问就引发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课程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核心要义与主要内容,不仅讲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以细致生动的语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入了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记者观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每个专题极富深度,且随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深化。教学团队探索形成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党的文献为依据,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支撑,以专题教学为手段,以启发式、问题式教学为方法,以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为平台,以实践教学为补充的内涵式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教学重难点”同“学生关注点”紧密结合

课程特点

  互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课教师通过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将“教学重难点”同“学生关注点”紧密结合。

课堂实录

  “同学们好,谁知道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哪里?”

  “四渡赤水,纪念馆就设在我家乡遵义!”

  “恭喜你,答对了。请大家给他鼓鼓掌。”

  在课堂上发问的董佳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他讲授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从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关键人物、重要转折、历史意义等宏观内容,到范长江《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等珍贵史料,带领学生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课程进入尾声,董佳向同学们抛出思考题:“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理解和学习长征精神?”他在黑板上写下有力的6个大字——“小我”“大我”“无我”,希望同学们“以红军奋斗精神助力‘小我’的成长,以担当精神铸就‘大我’,以奉献精神追求‘无我’”。同学们表示,要像红军肩负革命火种那样,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师生感言

  授课组宋学勤教授认为:“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课题,要及时梳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攻关,讲好课堂‘必答题’。”

  授课组齐鹏飞教授说:“善于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才能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本科生胡湘文说:“课程的学习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在课堂上,老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让我们得到启迪、增添定力。”

记者观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的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成为“金课”,源于教研团队始终坚持开展横向与纵向双视角的历史教育,将“教学重难点”同“学生关注点”紧密结合,不仅讲清楚历史,也讲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想道德与法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课程特点

  强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为此,课程教研部通过“研学考察”与“访谈课堂”的方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育人水平。“研学考察”中,组织学生结成小组,主动选课题、真调研、共学习,让课程“活起来”。“访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热点,让课程“新起来”。

课堂实录

  “同学们好,在这门课上,大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今天这堂课我想从这本被誉为共产党人‘真经’的《共产党宣言》讲起,和大家谈一谈马克思主义信仰。”

  张智副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的主任,他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从源头处体会科学真理的魅力与品格。讲台上,张智细细讲解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深意,适时地落脚于中华大地革命与改革的历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课堂最后,张智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过30年,也就是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张智借此鼓励同学们,“这个‘实际行动’是你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伟大时刻’将是你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最好答卷!”同学们表示,要认真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师生感言

  授课组王易教授说,思政课关乎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关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思政课老师讲授的是心灵的学问,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

  授课组张智副教授说:“这门课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的行动自觉,这种力量和自觉来自科学真理、来自百年党史、来自伟大实践、来自人民群众。我们要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的理念,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孟成说:“不拘一格、别出心裁,是我对这门课的体验。我在思想的交流中感受到,科学信仰的确立不是那么简单的,而是一个理性思考、包容开放、审慎抉择、行而致远的过程。”

记者观察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修养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既有思想性、理论性,也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做实做好,对当代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