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思维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发布者:刘鑫发布时间:2022-05-18浏览次数:18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高校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战略思维把握全局 办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与基本规律,从战略高度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办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必须树立战略思维,统揽全局,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视野格局上下功夫。

用战略思维把握思政课改革的时代使命。高校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来看待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用战略思维把握思政课改革的政治内涵。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用战略思维把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要求。高校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思政课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融为一体,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日常教育体系建设。

辩证思维抓本质 牢牢把握“八个相统一”

辩证思维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矛盾分析,注重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出发看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质、把握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要求高校运用辩证思维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一系列规律深化科学认识,是推进思政课改革的重要遵循。例如,将“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办好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同时,要在讲政治的基础上讲理论,突出理论性、学理性,在培养学生理论认知的同时,引导学生解决理论困惑、培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素养。又如,通过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进而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因此,不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思政课教师,都要牢牢把握“八个相统一”要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与时俱进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

创新思维促发展 完善思政课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是破除迷信、打破常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方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

在创新教学内容方面,要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塑造能力。通过把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史校情和办学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用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要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深入组织开展“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小组研讨、课堂实验等课堂组织形式。将革命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主题文化展馆等作为“移动课堂”,利用历史文化要素、革命斗争要素、改革开放要素、实业报国要素不断丰富教学载体和形式,突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运用慕课、专属在线课程等完成对实际课程的改造。推动建设“思政课教学创新实验室”,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在思政课“教”和“学”两端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在创新教学管理改革方面,要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强化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实现各门思政课有序衔接。完善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机制,组建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改革创新教研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改进学生考核评价,实施过程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建立专家考评、教师互评、学生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以评促建,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

历史思维观大势 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定力

历史思维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思考,努力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思维方法。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历史参照和历史借鉴。对于高校而言,要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点,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通过加强思政课建设这一铸魂工程来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具有历史视野,熟悉中外历史,用历史教育学生、启迪学生,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清楚。对于课程设计而言,要加强历史资源的运用,紧密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充分利用历史资源、红色资源,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历史,从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还要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直面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守好道德底线、学术底线、诚信底线;坚持系统思维,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支撑保障体系为重点,以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各方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坚持法治思维,为学生讲授宪法和法律相关知识,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做到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张炜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劲松)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