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育”体系的建构是实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德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基于两者深度交融而建构的“德美育”体系则能够引领时代新人达至心灵美善的至高境界。
“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德美育”体系在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价值及操作指导意义。首先,在学理层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实效低下。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培育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落实基于生命美学的学校道德情感美育。
“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
首先,“德美育”体系基于生命本体论,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的心灵美善与博大胸怀来彰显其时代使命。“德美育”体系强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炙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纯美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的完整人格。“德美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一个更高境界、更大视域的生命成长体系。这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美学境界,强调博大的胸怀、格局、视野,强调深层次的人性浸润及心灵自由。
其次,“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此前,“德育美学”是德育与美育交叉学科的重要课程形态,其重心在于德育,目标是发掘德中之美。当前,德育与美育的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德育美学”的学科任务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发掘,而应更加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
再次,“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将从外在的课程开发,上升至生命价值的自主美学建构,以及道德审美境界的内驱生成。对于时代新人的学校培育及自主成长而言,“德美育”体系不再是外在规约,而是自主建构,是自身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及生命美学的主动追求。
“德美育”体系的主要目标
“德美育”体系是新时代生命美学的内在需求,是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新时代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及德育为先,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美的课程体系、美的教学方式、美的德育方法来进行。与此同时,犹如一个硬币的另外一面,新时代的美育,必须首先是符合新时代道德风尚的审美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教育。基于生命美学的美善相携是“德美育”体系顶层设计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德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德性温润、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培育目标具有其美学独特性及时代引领性:时代新人的重要品质特征是“通”且“达”。中国美学强调会通万物的诗性思维,在诗意的心灵审美境界之中,打“通”个体与世界之间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通”使得时代新人能够将自己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并在伦理实践中自主建构“达”之境界。“达”意味着时代新人胸怀天下,具备优秀公民的大视野、大境界,并具备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相应的实践能力。
“德美育”的课程设计及实施体系
“德美育”的课程内容及实施体系是道德、审美、教育、生命等诸因素的深层视域交融。德美的首要表征是道德人格之美,这是“德美育”的直接目标,也是其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板块。在落实德美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只有帮助道德主体完成从外在的义务感到内在的崇高感的转变,引导师生从具有约束意味的“良心”转变为基于心灵自由的“本心”,达到道德审美自由的状态时,真正的道德人格之美才能由内而外地显现。育美的首要表征是教育方式、媒介、环境之美。育美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实现从教师课程到多元主体课程的转变。“德美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或专业的课程研究者,而是由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共同组成多元主体团队,共同审议,共同建构。二是课程时空的多元。“德美育”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学校课程,而且还包括社区课程、场馆课程、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实现课程时空体系的多元拓展,实现无边界学习。
“德美育”体系要超越近代西方条块分割的学科建制,就要求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转变:首先是“德美育”体系内的师生共育。教师将道德规范的美以自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唤醒并促使其汲取并转化为道德行动。与此同时,学生也是审美的主体,不仅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主动践行自由的理想人格,并且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师的德美育供给及关怀回应,促使教师的价值审美成长。其次是课程多元素之间的无障碍联结。课程诸元素之间应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诸元素之间的联结机制畅通,才能建立起课程形式的灵活多元,促进家校合作、馆校合作、区域合作,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再者是学校教育应教会教师和学生尊重情感劳动,学会关怀,从而优化课程体验。“德美育”的课程体系,要积极探索生成式教学法,建构师生关怀成长共同体,保障学习过程的情感性、探究性、互动性。
“德美育”评价的核心,是基于情感和价值的心灵美的内在生成度,而不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追求技术测量或居高临下式的判断和等级划分。具体做法包括如下几个层面:首先,从学生视角出发,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适宜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德美育空间,引导学生学会体验校园之美,使学生成为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评价美的主人翁。其次,建构嵌入式叙事评价体系。“嵌入”指的是通过叙事空间,将美、审美、心灵浸润、价值生成等四种要素嵌入其中,融为一体,形成多主体、多元化、全时空的评价模式。再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打破评价的滞后性,实现“伴随式评价”。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优势,通过网络、移动通信、云端叙事、虚拟感知等多种技术,在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审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获取过程性数据,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适时给教师提供动态反馈。最后,以生命美育的评价理念贯穿评价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尊重情感劳动,注重审美体验,关怀生命成长,实现从技术测量到生命美育的超越。通过建构美丽校园,建构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实现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互补与融合。
(作者:李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