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此次会议进行了创新,采取了先进课堂、后进会场的方式,会议之前,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分赴长春8所高校听了10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与全体参会人员一起,又集中观摩了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凤志的教学。李卫红立足当前形势与任务,阐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渠道,要求树立“四强意识”,即领导要强、教学科研机构要强、教师队伍要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强,强调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以此为起点掀起新一轮教学方法改革的高潮。东北师范大学等6个单位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教育部直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摘发大会交流发言,供学习参考。
找准改革突破口 学科研究强支撑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做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各方面予以优先配置和有力保障。我们有三点体会特别深刻:
第一,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找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连续3年举办“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月”,把思政课建设有关的重点工作、重要项目、重大活动进行整合,打出了推动教学改革的“组合拳”,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氛围。连续开展六届“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论坛”。
成立6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组。建设“上海高校思政课易班平台(思政易家)”。易班迄今注册用户超过114万人,日均访问量500万次。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和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学课堂,实地观摩,从课堂实践层面推进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
第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
我们通过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让教师站稳、站好育人讲台。已经形成了岗前培训、课程轮训等分层次,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等多形式相结合的立体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通过事业发展资助项目,使好教师能脱颖而出;遴选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以项目资助等方式予以重点培养。每年在上海“曙光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单列思政课教师名额,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有学科研究支撑。
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实施国家教改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出《整体规划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指南》。另一方面促进学科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实施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符合相关条件的,可列为当年度上海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经过持续努力,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高校思政课建设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搭建学科协作平台,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我们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搭建学科协作平台,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作用,又加强交叉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支持作用。
二要抓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推动教师扎根育人讲台。即将出台《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3-2017年)》,进一步发挥“政策红利”,提升教师地位、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三要抓好课程改革整体建设,从市级层面推进教学改革。我们将结合新版教材大纲,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指南》。以“基础课”作为试点课程研究推出“超级大课堂”(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课),突出“问题导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激发全体师生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教学、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热情和活力。
“因材施教”提升实效性
清华大学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兼顾教学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了解学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为了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课程组进行了课前调研。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的课前调研活动,安排在第四学期上课前的寒假中进行。
二、把握学生需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一对多”讲授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交流,促进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班教学,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的共性需求;学生的个性需求还应该通过课外来满足。很多教师通过课间聊天、课后交谈、办公室面谈等方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促进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
三、根据网络时代的学生特点,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
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学堂、电子邮件、手机飞信、人人网、博客或微博、QQ或MSN与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上交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评定平时成绩的形式有社会调研报告、学生课堂展示、期中读书报告、课堂小作业、期末论文及其答辩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组织美术学院的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艺术创作,200多名大一学生以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品,反映课堂所学内容。
五、鼓励学生写作,尊重学生劳动,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
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智慧转化为社会效益,还可以激励后来的学生认真学习。近年来,学校为学生结集出版的书籍有《清华学子的人生感悟》、《有清华学生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
六、定期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不断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每年召开教学研讨会,每月举办一次“教学论坛”或“学术沙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效果突出的名教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指导,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很快进步。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成绩,一直高于全校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一些中央媒体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新模式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同行的好评。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促进自我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
经过多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全校2010级265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0.5%的同学对“小班讨论”表示满意和喜爱。
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校党委常委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拨专款支持全体教师先后到改革开放前沿、红色革命根据地、四川灾区等地调研,将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学校领导每学期定期深入思政课课堂听课;学校领导担任思政课“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教务处与多个部门密切协作,为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准入制度、聘任考核制度、定期培训制。到目前为止,共有3500人次的指导教师参与组织了全校5门思政课的“小班讨论”。
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政课“大班授课”多数都是一二百人的课堂,“小班讨论”以自然班级30人为单位,结合“大班授课”所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占授课学时的18%。一方面,通过“大班授课”讲清理论渊源、理论体系、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班讨论”联系国际、国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的目的。
1.“大班授课”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成立思政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拨专项经费加强案例教学研究,编写出版了4门课程的案例解析和案例教学教师用书。
2.“小班讨论”重在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小班讨论”设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做好讨论前准备,确定主题和讨论形式,指导学生;总结提升讨论情况,使小班讨论热烈中不失理性,争鸣中把握方向。
3.“小班讨论”注重调动学生深度参与。立足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出若干个与“大班授课”专题教学内容相衔接、相匹配的讨论主题。学生要按照讨论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讨论提纲等。指导教师按照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讨论。
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已日趋成熟,成果汇总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一书。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首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次,“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沟通、双向交流,有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
网络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南京师范大学
2009年开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精神,探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改革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念。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本科生的,个别教师、个别课程改革效果再好,也只是少数学生受益,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所有教师和全部课程,整体推进。
二是坚持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相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性。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性教学真正转变到引导性、研究性、针对性教学上来,凸显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坚持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质量和实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改进思政课教学,进一步加强和提升质量。
二、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本科生思政课知识性学习。
一是认真研究教材,划分教学单元。
二是科学设置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两个模块:第一个是帮助学生自学教材的课件。第二个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理解教材的模块,包括教学案例和阅读材料。
三是网络平台考试。学生在完成教材和网上知识性自学任务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单元测试。我校建立了本科生思政课网上题库,题库中题目原创性达80%,年更新率20%。客观题由计算机给出评分,主观题由任课教师批改。
四是建立网上“讨论版”和课堂互动教学体系。我们在网上设计出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三、通过课堂教学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
实行网络教学后,教师的主导性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要加强。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讲授,课堂引导和互动。
一是介绍各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讲授各教学单元内容的线索和内在逻辑。
二是讲授各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在期末考试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和所授内容,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这个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三是进行各教学单元的网络学习总结,开展引导型课堂互动。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考试、讨论基础上,针对前一个单元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网络和课堂互动,形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近年来,通过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网络教学平台改革之后,学生把教材翻旧了,因为网上考试最基本的东西是教材和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材料。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水平。
“两平台三实训”提高职业素养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紧紧围绕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切实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灌输轻内化、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创建了“两平台、三实训”相结合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一、物化载体,创建教学实训平台,开展立体化实训。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依据统编教材内容,把高职大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要点,经过高度概括提炼,以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通过声、光、电的手段立体化展示出来,于2005年创建全国首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训平台。平台以高度浓缩的信息内容,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达到了一看便懂、一见便知的实训效果,实现了学生社会实践的集中优化,教师讲得激情投入,学生们听得动情有味,入耳、入心。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先后投入80多万元,根据教材内容和时代变化,及时对平台内容和设施进行充实和完善,把平台面积由最初的200平方米拓展到400平方米,不断增强平台实训教学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二、创新方法,构建项目教学体系,开展情境化实训。
我们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了涵盖22个主题,包括论坛演讲、模拟法庭和趣味游戏等60多个拓展实训项目,开展课堂情境实训。具体操作环节由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做好准备,确定流程;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交流体验、分享成果,经过教师的对话点拨,达到感悟道理、升华认识的教学目的。
三、优化考核,创建行业企业实训平台,开展社会化实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强技能、重实践。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围绕学院“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创建行业、企业实训平台,贯彻全程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职场训练塑造高素质职业人,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社会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建立“三双”机制建设,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来实现。一是出台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通过政府支持、友好合作,学院与周边199个社会行业、企业同时建立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双实训”实践基地,效果良好。二是制定了《学院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双评议”制度;三是实施分类指导,建立“双报告”制度。实训结束后,由企业提供学生工作表现的鉴定报告,由学生提交企业的发展调研报告。两个报告各按20%的比例分值分别计入两门课程的成绩。通过顶岗实训和优化课程考核,使高职生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把道德意识与理想信念外化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目前,学院大学生思政课到课率、听课率均在98%以上,教学评教的优秀率在95%以上,参与社会实践率达100%,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达90%以上。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四维并进”创新教学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
几年来我们从学生、教材、教师和合力四个维度,深入研究、强力推进,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规律把握与教学改革相统一、教材指导与学生接受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相统一、教学即时性与教育日常化相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从四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第一,研究学生,把握规律,使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切为了学生。
为研究了解学生成长的困惑和需要,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模型开展专项调研。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借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创立了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雷达图模型”。在此基础上,连续5年对全校5万人次学生进行6个阶段8个方面的滚动调研,对全国50所高校共1万人进行调研。建立了学生思想成长典型问题案例库。面向全国22个省市90余所高校征集典型案例3000余个,涵盖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常见热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的方法与实证》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规律的分析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二,研究教材,锁定专题,确保教学内容规范性和针对性。
我们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集中攻关,对每本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深度剖析,对其中的关键点和疑难点逐一排查。由此,4门课程共形成了45个相对稳定的教学专题。
第三,激励教师,提升技能,确保教学方式科学有效。
我们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关键环节,确立了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四项制度。在课前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制”和“师生辩课制”。“集体备课制”有利于全体教师献计献策,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师生辩课制”是指在教师正式走上讲堂前,选取学生代表与授课教师就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展开辩论,准确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和困惑点。在授课环节,实行新老教师“编组听课制”。返聘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为每名新教师配备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新教师授课质量。在课后环节,实行“案例评课制”。学部通过“周讨论、月交流”的方式,实行案例研讨和交流。
第四,形成合力,协同联动,注重在巩固教学实效性上下功夫。
在课上课下一体化方面,我们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使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实现充分互动。在课内课外相衔接方面,我们通过在课堂内组建马列学习小组带动全班开展讨论学习;通过在课外加强马列协会等理论社团的建设,凝聚骨干精英扎实做好课外自学。
“四维并进、集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学校的高度重视。一是整合学科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师的力量。教授数由原来的16人增加到29人,博士生导师数增加了10人。二是持续的经费支持。每年投入20万元作为思政课改革专项经费,投入40万元作为思政课教师专项补助。学科整合半年多来,又一次性投入250万元作为办学条件改善和学科建设应急资金。
找准改革突破口 学科研究强支撑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做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各方面予以优先配置和有力保障。我们有三点体会特别深刻:
第一,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找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连续3年举办“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月”,把思政课建设有关的重点工作、重要项目、重大活动进行整合,打出了推动教学改革的“组合拳”,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氛围。连续开展六届“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论坛”。
成立6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组。建设“上海高校思政课易班平台(思政易家)”。易班迄今注册用户超过114万人,日均访问量500万次。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和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学课堂,实地观摩,从课堂实践层面推进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
第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
我们通过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让教师站稳、站好育人讲台。已经形成了岗前培训、课程轮训等分层次,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等多形式相结合的立体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通过事业发展资助项目,使好教师能脱颖而出;遴选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以项目资助等方式予以重点培养。每年在上海“曙光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单列思政课教师名额,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有学科研究支撑。
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实施国家教改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出《整体规划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指南》。另一方面促进学科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实施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符合相关条件的,可列为当年度上海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经过持续努力,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高校思政课建设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搭建学科协作平台,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我们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搭建学科协作平台,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作用,又加强交叉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支持作用。
二要抓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推动教师扎根育人讲台。即将出台《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3-2017年)》,进一步发挥“政策红利”,提升教师地位、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三要抓好课程改革整体建设,从市级层面推进教学改革。我们将结合新版教材大纲,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指南》。以“基础课”作为试点课程研究推出“超级大课堂”(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课),突出“问题导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激发全体师生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教学、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热情和活力。
“因材施教”提升实效性
清华大学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兼顾教学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了解学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为了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课程组进行了课前调研。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的课前调研活动,安排在第四学期上课前的寒假中进行。
二、把握学生需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一对多”讲授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交流,促进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班教学,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的共性需求;学生的个性需求还应该通过课外来满足。很多教师通过课间聊天、课后交谈、办公室面谈等方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促进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
三、根据网络时代的学生特点,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
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学堂、电子邮件、手机飞信、人人网、博客或微博、QQ或MSN与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上交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评定平时成绩的形式有社会调研报告、学生课堂展示、期中读书报告、课堂小作业、期末论文及其答辩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组织美术学院的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艺术创作,200多名大一学生以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品,反映课堂所学内容。
五、鼓励学生写作,尊重学生劳动,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
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智慧转化为社会效益,还可以激励后来的学生认真学习。近年来,学校为学生结集出版的书籍有《清华学子的人生感悟》、《有清华学生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
六、定期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不断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每年召开教学研讨会,每月举办一次“教学论坛”或“学术沙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效果突出的名教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指导,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很快进步。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成绩,一直高于全校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一些中央媒体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新模式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同行的好评。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促进自我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
经过多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全校2010级265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0.5%的同学对“小班讨论”表示满意和喜爱。
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校党委常委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拨专款支持全体教师先后到改革开放前沿、红色革命根据地、四川灾区等地调研,将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学校领导每学期定期深入思政课课堂听课;学校领导担任思政课“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教务处与多个部门密切协作,为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准入制度、聘任考核制度、定期培训制。到目前为止,共有3500人次的指导教师参与组织了全校5门思政课的“小班讨论”。
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政课“大班授课”多数都是一二百人的课堂,“小班讨论”以自然班级30人为单位,结合“大班授课”所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占授课学时的18%。一方面,通过“大班授课”讲清理论渊源、理论体系、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班讨论”联系国际、国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的目的。
1.“大班授课”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成立思政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拨专项经费加强案例教学研究,编写出版了4门课程的案例解析和案例教学教师用书。
2.“小班讨论”重在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小班讨论”设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做好讨论前准备,确定主题和讨论形式,指导学生;总结提升讨论情况,使小班讨论热烈中不失理性,争鸣中把握方向。
3.“小班讨论”注重调动学生深度参与。立足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出若干个与“大班授课”专题教学内容相衔接、相匹配的讨论主题。学生要按照讨论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讨论提纲等。指导教师按照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讨论。
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已日趋成熟,成果汇总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一书。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首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次,“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沟通、双向交流,有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
网络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南京师范大学
2009年开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精神,探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改革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念。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本科生的,个别教师、个别课程改革效果再好,也只是少数学生受益,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所有教师和全部课程,整体推进。
二是坚持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相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性。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性教学真正转变到引导性、研究性、针对性教学上来,凸显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坚持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质量和实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改进思政课教学,进一步加强和提升质量。
二、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本科生思政课知识性学习。
一是认真研究教材,划分教学单元。
二是科学设置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两个模块:第一个是帮助学生自学教材的课件。第二个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理解教材的模块,包括教学案例和阅读材料。
三是网络平台考试。学生在完成教材和网上知识性自学任务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单元测试。我校建立了本科生思政课网上题库,题库中题目原创性达80%,年更新率20%。客观题由计算机给出评分,主观题由任课教师批改。
四是建立网上“讨论版”和课堂互动教学体系。我们在网上设计出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三、通过课堂教学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
实行网络教学后,教师的主导性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要加强。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讲授,课堂引导和互动。
一是介绍各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讲授各教学单元内容的线索和内在逻辑。
二是讲授各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在期末考试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和所授内容,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这个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三是进行各教学单元的网络学习总结,开展引导型课堂互动。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考试、讨论基础上,针对前一个单元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网络和课堂互动,形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近年来,通过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网络教学平台改革之后,学生把教材翻旧了,因为网上考试最基本的东西是教材和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材料。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水平。
“两平台三实训”提高职业素养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紧紧围绕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切实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灌输轻内化、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创建了“两平台、三实训”相结合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一、物化载体,创建教学实训平台,开展立体化实训。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依据统编教材内容,把高职大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要点,经过高度概括提炼,以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通过声、光、电的手段立体化展示出来,于2005年创建全国首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训平台。平台以高度浓缩的信息内容,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达到了一看便懂、一见便知的实训效果,实现了学生社会实践的集中优化,教师讲得激情投入,学生们听得动情有味,入耳、入心。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先后投入80多万元,根据教材内容和时代变化,及时对平台内容和设施进行充实和完善,把平台面积由最初的200平方米拓展到400平方米,不断增强平台实训教学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二、创新方法,构建项目教学体系,开展情境化实训。
我们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了涵盖22个主题,包括论坛演讲、模拟法庭和趣味游戏等60多个拓展实训项目,开展课堂情境实训。具体操作环节由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做好准备,确定流程;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交流体验、分享成果,经过教师的对话点拨,达到感悟道理、升华认识的教学目的。
三、优化考核,创建行业企业实训平台,开展社会化实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强技能、重实践。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围绕学院“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创建行业、企业实训平台,贯彻全程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职场训练塑造高素质职业人,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社会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建立“三双”机制建设,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来实现。一是出台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通过政府支持、友好合作,学院与周边199个社会行业、企业同时建立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双实训”实践基地,效果良好。二是制定了《学院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双评议”制度;三是实施分类指导,建立“双报告”制度。实训结束后,由企业提供学生工作表现的鉴定报告,由学生提交企业的发展调研报告。两个报告各按20%的比例分值分别计入两门课程的成绩。通过顶岗实训和优化课程考核,使高职生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把道德意识与理想信念外化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目前,学院大学生思政课到课率、听课率均在98%以上,教学评教的优秀率在95%以上,参与社会实践率达100%,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达90%以上。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四维并进”创新教学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
几年来我们从学生、教材、教师和合力四个维度,深入研究、强力推进,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规律把握与教学改革相统一、教材指导与学生接受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相统一、教学即时性与教育日常化相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从四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第一,研究学生,把握规律,使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切为了学生。
为研究了解学生成长的困惑和需要,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模型开展专项调研。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借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创立了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雷达图模型”。在此基础上,连续5年对全校5万人次学生进行6个阶段8个方面的滚动调研,对全国50所高校共1万人进行调研。建立了学生思想成长典型问题案例库。面向全国22个省市90余所高校征集典型案例3000余个,涵盖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常见热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的方法与实证》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规律的分析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二,研究教材,锁定专题,确保教学内容规范性和针对性。
我们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集中攻关,对每本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深度剖析,对其中的关键点和疑难点逐一排查。由此,4门课程共形成了45个相对稳定的教学专题。
第三,激励教师,提升技能,确保教学方式科学有效。
我们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关键环节,确立了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四项制度。在课前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制”和“师生辩课制”。“集体备课制”有利于全体教师献计献策,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师生辩课制”是指在教师正式走上讲堂前,选取学生代表与授课教师就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展开辩论,准确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和困惑点。在授课环节,实行新老教师“编组听课制”。返聘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为每名新教师配备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新教师授课质量。在课后环节,实行“案例评课制”。学部通过“周讨论、月交流”的方式,实行案例研讨和交流。
第四,形成合力,协同联动,注重在巩固教学实效性上下功夫。
在课上课下一体化方面,我们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使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实现充分互动。在课内课外相衔接方面,我们通过在课堂内组建马列学习小组带动全班开展讨论学习;通过在课外加强马列协会等理论社团的建设,凝聚骨干精英扎实做好课外自学。
“四维并进、集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学校的高度重视。一是整合学科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师的力量。教授数由原来的16人增加到29人,博士生导师数增加了10人。二是持续的经费支持。每年投入20万元作为思政课改革专项经费,投入40万元作为思政课教师专项补助。学科整合半年多来,又一次性投入250万元作为办学条件改善和学科建设应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