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杰:“中国梦”系列之——昨天•今天•明天

发布者:林立宏发布时间:2013-04-18浏览次数:517

编者按:学校党委决定将2013年作为“育人质量工程年”,校党委书记李佐同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深入开展“育人质量工程年”活动是学校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引导,使这项活动迅速深入、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同时强调:要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抓住契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浓厚氛围” 。为落实领导讲话精神,将“育人质量工程”贯彻到一线教学实践,思政部拟开展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学活动,并将教师感悟系列报道作为活动形式之一。 

 

“中国梦”系列之--- 昨天·今天·明天
 
思政教研部纲要课负责人朱吉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对此,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理解“中国梦”并在落实我校“育人质量工程”的实践中,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亟需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何为“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中国梦”的概念,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寓意,不同群体、领域的“周公”们争相解读,各种见解虽说并非完全一致,但就其内涵来讲,基本包括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百姓安康、社会有序等核心内容。如果说十八大给我们指明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则以相当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实现怎样的民族复兴。换一种说法,如果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段,即近代以前、近代和现代,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实现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指近代以前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地位,虽然那时的中国并非都是“汉唐盛世”,但如果把之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那时候的中国无疑在世界上是独占鳌头的,这和今天我们要实现的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是同一个道理。
“中国梦”变奏曲
       追溯历史,“中国梦”是对峥嵘历史的深刻回顾。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一直不乏梦想,只是梦境截然不同。如果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因其发展高度而“梦想成真”的话,那么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无异于一场“噩梦”,在那样一个年代,作为中国是“名存实亡”,作为中国人是“生不如死”。从五四运动的“梦醒时分”到今天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梦”的提出,中国人经历了不一样的“中国梦”变奏曲。“汉唐盛世”已成过往,噩梦已成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是今天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因此“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对过往历史的铭记,又是对苦难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以极其简炼的方式向学生勾勒了一幅近现代历史的画面。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体现“中国梦”的精神和内容,《纲要》应该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它所涉及的历史内容,尤其是近代史部分,上承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下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梦”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不同时段中国历史的强烈反差。这门课到底如何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纲要》和“中国梦”的衔接。
        一是教师要坚持“三字”原则,即“信、想、写”。要想真正讲好“中国梦”,这三个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信”,指的首先是自己要相信,这是个态度和立场问题,将信将疑的态度只会适得其反。“中国梦”既不是天方夜谭,更不是黄粱一梦,而是立足于现实的中国人对未来的热切向往;“想”就是要善于思考。想历史,想现实,想未来,想“中国梦”的来龙去脉;“写”,就是要将自己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写”的过程既是在阐发理论,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想。
        二是要紧紧围绕“四个选择”进行讲授。“四个选择”指的是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既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社会道路和实现形式。《纲要》之“纲”指的就是“四个选择”,“要”即是围绕着“四个选择”发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四个选择”就是《纲要》课程的一条红线,“纲要”两个字既是点睛之笔,也是重心所在。
       三是要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渗透式教学。不同课程的授课方式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纲要》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建议,十八大和“中国梦”的内容基本限于八、九、十这三章,而且是直接加进去,这种方式对于《纲要》来讲,值得商榷。思想的改造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直接去讲,稍显生硬,结果恐怕是只能做到让学生知道,但未必能接受。而《纲要》最大的特色恰恰在于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历史和现实的衔接,最终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因此,对于《纲要》这门课程来说,最合适的授课方法应该是在每一章节的字里行间,只要是可能的地方,将“中国梦”的精神渗透进去,在舒缓的氛围中,最后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并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