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课程建设交流心得之四“难忘的西安之行”——刘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7-15浏览次数:915

        首先要感谢领导给予我们外出考察交流的机会。西安之行收获颇多,既了解了同行在做什么,忙什么,如何做,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次学习之旅,文化之旅,历史之旅。
       踏上西安的那一刻起,最初感受到的是天气的闷热,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热气扑面,再有就是这座城市的古老。沿途随处可见高大挺拔而又叫不出名字的大树,在这里树成为城市的主角,绿树成荫不再是奢望,而是随处可见,树抢走了花的美丽。
       此行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拥有悠久历史的西北政法大学。和许多城市一样,西安也是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在南郊地区设立了大学城。我们所到的西北政法大学是研究生所在的老校区。教学楼的古老与我们的高大不能比较,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其学术气息的浓厚。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的会议室就装满了各类期刊著作。接下来的面对面交流更让我受益匪浅。
       政法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11月,在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的交流中我得到两点认识:
       一、教学与科研不是脱节的,科研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政法大学李贵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公民教育,针对教学对象大学生这一群体,他又将研
究内容定为隐形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公德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兴趣,利用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体方法是教师设计题目,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考察等方式完成相关题目,并上交3000-5000字的调查报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又能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二、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授课应以学生接纳为出发点
参加座谈会的王永信老师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历经了思政课的多次改革。通过他的介绍,我更加明确了教学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其一,教学内容以学生接纳为原则,不能对教材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将内容重新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热点问题不应回避,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其二,教学方法应多采用讨论法。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师生交流中。力图从心灵上震撼学生,实现学生内在修养。
       其三,课堂外可以和学生以电话、邮箱、博客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时刻心系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令人遗憾的是西北政法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集中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所以我们没能听到各位教师精彩的授课。
       西安之行同时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半坡遗址看到的是原始人的聪明与智慧。兵马俑博物馆看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术,以致于现代人都未曾破解。赞叹老祖宗的伟大,同时暗问我们的现代文明难道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物吗?古代帝王陵墓同样引人深思,看到无数珍宝的同时也看到的无数尚未破解的谜。不禁再次慨叹古人的智慧,更惭愧于祖宗的宝贝我们抛弃了太多。穿越回现代,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走进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里的一切,而我们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下纺线、耕田的日子。正是当年的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因此不管岁月如何变幻,这种精神始终是民族腾飞的保障。
       西安之行,使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多了本领,更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