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课程建设交流心得之五“西安之行有感”——李春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7-15浏览次数:961

      此次西安之行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与西北政法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的老师座谈,本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倾听他们在教学中的宝贵经验。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西北政法大学的李贵教授介绍了他的经验:公民意识教育是为构建公民社会做准备的,但不能为照搬做准备,应结合自身条件,把教育与其结合起来。因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我们理应加强社会公正教育。其研究教育方向是公正教育及隐形思想教育。因为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是对大学生思想成就起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但如何引导在无意识中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呢?(1):善于观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发生事。(2)给学生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爱关注的,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3)通过社会调研,学生访问来作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性,王兴运教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前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引导我们进行革命,翻身的指导思想。现在,王老师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比思想教育称呼好,教育给人一种强制感,而修养是从我们自身发展层面来讲。我们是在实践中提升我们个人修养的,而不是被教育出来的。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建设方面,王有信老先生颇有感触:1.关于教材,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的生理,心理的实际问题重新整合的理解。其次是教材不讲理,太抽象,没有循环渐进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授课信得,A.应把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结合起来。B.以演说对话交流形式互动教学。C.非原则性的不讲。D.作为这门课的老师期望不要太高。E.教材讲授5-10分钟,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另外,王有信老先生的敬业精神也是非常令人钦佩,他没有把自己的育人工作停留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内,而是将其无限延长至生活的点点滴滴,发至内心地、心甘情愿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的事是第一位的,家里的事是第二位的”,对于学生的事,有求必应,这恰恰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人民教师光辉人格的真实写照。王老师已年过半百,却依然激情四射,确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此次西行重要任务之二就是领略十三朝古都的瑰丽文化。
      秦始皇兵马俑的宏伟壮观之势令人叹止。每一个陶俑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且千人千面,再现了千年工匠的精湛技艺。皇陵地宫为水银灌注,其量之大,即使按照今天的科技手段进行提炼,也要耗费四十年的时间,真是难以想象两千年前的古人,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的。秦始皇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每年耗资国库三分之一的财富,动用民工千万人,多少家庭因之家破人亡。从这方面讲,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剥削阶级的本质暴露无遗。
     华清池的建造极尽唯美主义,在那青山绿水旁,海棠汤、莲花汤等供皇室洗澡的浴室彼此相连。且采取了低碳环保的建构方式。
     此次西行重要任务之三就是接受革命熏陶,抒发爱国情怀。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抗战时期,多少热血青年,满怀报国之志,踏上革命的道路,毅然决然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革命先辈们生活工作的场景历历在目,伟人们那一张张可亲可敬的面容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叱咤风云的伟人们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局的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寇